中国的传统理念是:儿不嫌母丑。妈妈付出了生养的辛劳,于是她就有权利对孩子提出种种的要求,而孩子也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妈妈的所有要求,并不能对妈妈的作为有任何的异议……然而在今天,这一传统思维正在逐步被打破,事实是,连五六岁的孩子,也会纷纷以稚嫩的语言向妈妈提出要求。也就是说,今天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妈妈,不只是做孩子的全职保姆和全天候家教就够了。一个聪明的妈妈,是一个善于洞察和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能够“与时俱进”的妈妈。
下面举了几款最不受孩子欢迎的妈妈,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那就要小心咯!
NO.1总是问孩子“阿姨亲,还是妈妈亲?”的妈妈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孩子的日常照看委托给保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周内见不到孩子两次面,可当发现孩子在情感上依赖保姆时却又妒火中烧。表现为当着孩子的面挑剔保姆的行为,或者要孩子做出选择:“是妈妈亲,还是阿姨亲?”有一位白领因为儿子过分“黏”保姆,接连换了四任保姆来争抢孩子的“情感所有权”,结果弄得四岁的儿子变得特别胆小、怕黑,没有安全感。
再尽心尽力的保姆,都无法替代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再忙的妈妈都应保证每天与孩子接触45分钟到一个小时,此时的妈妈应关掉手机,好好沉浸在孩子为你提供的纯真环境里。要知道亲子互动不仅使孩子得益,妈妈也是受益者—它令你体验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乐。
NO.2总说“这也不准,那也危险”的妈妈
生性敏感的妈妈特别容易就孩子的安全问题反复提醒、唠叨。6岁的萌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妈妈没有下班,她从幼儿园回来只能跟保姆呆在家中看电视,不能到大院里去“疯”。妈妈总是以报纸上拐卖儿童或看护不力导致儿童受伤致残的例子来吓唬她,久而久之,萌萌就变成彻彻底底的“电视儿童”,见了陌生的客人连招呼也不打,而是像老鼠一样蹿进小房间里,半天也不出来。
在为孩子提供过度保护的妈妈眼里,孩子缺乏本能的自我保护能力,需要父母撑起保护伞亦步亦趋。她不会想到她的言行,给孩子造成“世界处处是陷阱”的错觉,最终将使孩子拥有相当极端的性格,一是性情封闭内向,怯懦无比,甚至出现交流障碍;二是部分孩子长成后很可能成为胆大妄为的青少年,你越是说那是禁果,他越觉得可能那是美味。这就相当危险。
NO.3 希望孩子的朋友都是优等生的妈妈
8岁的天奥这样描绘她的妈妈:“妈妈总希望我的朋友都是十项全能的优等生,会弹钢琴、会游泳、会打羽毛球、绘画比赛也得过优胜奖……当妈妈发现我最好的朋友只是一个中等生时,她失望极了。”如果天奥长到15岁,她的妈妈仍没有改变的话,她会说:“妈妈是个功利心太强的人,所以,我交了什么样的朋友都不会告诉她。”这种沟通大堵塞,难道是妈妈们期待的吗?
NO.4 从不蹲下来和我看蚂蚁搬家的妈妈
一位台湾的畅销书作家说:女儿给了我一次又一次体验童心的机会。她号召妈妈蹲下身来,恢复儿童的本能,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从儿童的视角看过去,这世界有更美妙的细节,这是我们成年人无法体会到的。”所以,不要讥笑某些妈妈与几岁的儿女一样穿卡通套头衫,伏在草丛里捉蚱蜢,或者为风筝的缠绕大呼小叫,这都是童心未泯的表现。儿童心目中最无趣的妈妈,就是你唤她来看肥皂泡上的彩虹,或者来看搬家的蚂蚁军团,她瞄一眼,就很淡漠地说:“你怎么老关注这种没意思的东西?你的钢琴弹了没有?英语磁带听了没有?”
(本文来自爱的影集网上冲印iyingji.com,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爱的影集网上冲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