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冲印客服热线:020-8909036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周一至周六:09:30-18:30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无框帆布画 > 无框帆布画类资讯 > 人脸的意义(上)

人脸的意义(上)

发表时间:2010/6/18 18:27:37浏览次数(5058) 分类:无框帆布画我要评论()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从一张脸开始的。

        1980年,其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的罗中立,创作了一张尺幅达到两米多高的农民肖像,题名叫《父亲》。《父亲》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就成了唯一的绝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三种脸形视觉话语的引领下,罗中立的脸才显露其全部的意义———方力钧与岳敏君的“无赖之脸”,张晓刚发呆散视临近精神崩溃的“家族之脸”,艾轩煽情伤感内虚外靓的“伪西藏之脸”。直到这时,人们回过头来,才发现《父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表达了对“农民”的情感,而是,这幅广为流传的作品,首次明确把人脸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视因素,把人脸从过去因领袖慈容而被取消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对面相的探究之风。



        但是,真正构成对面相探究的有效尝试,我想应该是从摄影开始的。当摄影家把人脸作为一种话语来创作时,与绘画的殊途同归可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把人脸转换成面相。

        自然,人脸与面相有别。人脸指个别的存在,面相更多指向一个概念。在“面相”这个词中,“面”与“相”还可以拆分成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字,“面”指千百万人各随各脸的存在,接近“人脸”的含义,“相”则是对“面”的一种引申性解释。或者说,“面”指一种视觉共相,它是具体的,可观看因而也是可以面对的,“相”则代表了一种象征性符号。也就是说,“相”是从对“面”的观察中生发出来的,是对“面”的一种编码的结果。这说明,对“相”的认识,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分析,就有可能落空,从而使理解中断。

        摄影中的人脸,是摄影师所面对的具体对象。处理这个对象自然构成了他的全部工作的价值所在。问题是,当摄影师所面对的这张脸不是处于自然状态时,人脸就从具体的所指中出走,适时转变成具有共相特征的“面”,并在观看中被编码。从理解与认识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编码后的视觉符号称之为“相”,它的目的是表述或诉说某种特定的内容。如果我们同意上述对“面/相”的解释的话,那么,所谓考察人脸在中国当下摄影运动中的意义,说穿了就是考察“面”与“相”之间的转换关系。仅仅记录自然中的人脸,这种做法肯定是有价值的,摄影史已经提供了大量类似的例子。但是,今天的情形却不是记录,也不是观察,而是表述,是诉说,是个人对个人,进而对共相,再进而对符号的认知。



(本文来自爱的影集网上冲印iyingji.com,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爱的影集网上冲印)
网友评论: 已有0条帖子,共0人参与